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台灣經濟研究院訪談黃孝文理事長紀錄摘要

日期時間:201455日,下午200~300
地點:台北市羅斯福路29123
受訪者:中華民國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協會 黃孝文理事長
協同受訪者:中華民國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協會 林秘書長天祥
            中華民國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協會 陳理事岳朗
台灣經濟研究院:連科雄副研、周佳寧助研
紀錄:周佳寧

訪談內容:
一、           我國管理顧問業者發展模式及主要利基為何?
l   過去30年來的模式及利基
主要模式以協助生產事業提升生產效能及協助國際品保認證、技術支援等(ISO  6σBSCERP、工程顧問等)為主。
利基多數顧問公司跟著企業外移至中國大陸服務台商兼著服務陸商,收取顧問輔導費用及各項認證費用等,因為投入者眾,同質性高,造成彼此削價競爭,後期利潤微薄且品質良莠不齊。
次要模式以提供教育訓練、潛能訓練或經營管理圖書、刊物為主。
利基因為政府許多計畫,尤其是職訓局開設許多免費課程或低廉課程,造成這些顧問公司營運艱困甚至倒閉者甚多,且台灣經營管理者的閱讀風氣不佳,所以經營圖書刊物的也甚為辛苦。
其他模式:協助專利、智財權、財務管理、企業整併等業務逐漸增多,也越來越多會計師(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投入顧問產業,且這幾年來ICT科技管理技術蓬勃發展,技術工程專業人士(例如中鼎)或產業別專業人士轉兼做顧問的也越來越多。
l   未來的模式及利基:
M型化的模式正在展開大者越大,小者越小
以台灣的體質及特色,建議下列模式
A.        輔導方式由狩獵到畜牧(圈養),長期陪伴建立信任基礎
B.         能量對等門當戶對,大配大、小配小,隨著企業成長跟著長大
C.         平價工具善用雲端經營管理工具,支援小、微型企業提升競爭力
D.        量化價值管理系統化並結合顧問能量及ICT工具的團隊合作模式,協助企業資源連結及整合
E.         國際接軌網路商城、資訊交流平台、集體行銷推廣並與世界接軌、吸引國際人士來台消費考察等,企業家與顧問師的接軌共創商機等。
l   目前國內平均來講比較大的幾家顧問公司,普遍都是中小型規模,應如何看待未來的發展性?30年來全世界顧問產業已M型化,台灣亦然,顧問產業大者恆大,小者恆小,中國跟台灣情況類似,都是5~10人左右,雖有少數達2030人,但10人以下居多;此外,國內外顧問公司亦有規格差距,例如麥肯錫全球員工約15千人左右,且擁有國際資源和公司本身的研究院,但台灣以小型公司為主,缺乏國際資源。目前台灣顧問業前景差,顧問業皆嘗試轉型,有的朝生質能源、綠能和古董顧問方面發展,表示顧問業普遍不被看好,這就是台灣顧問產業的環境。
二、           目前我國管理顧問業市場概況及主要外國競爭對手為何?
l   台灣顧問產業如果去除國外品牌在台分支機構不算,加上有政府背景的生產力中心及中衛中心、資策會等不計在內,大致上而言都屬於小微型顧問公司之型態,近幾年屬於ICT科技服務顧問公司陸續茁壯,規模較大。服務內容正處於轉型當中,大多顧問公司從過去以生產事業為主的業務,逐漸轉型成為以服務業為主的顧問公司,而且也逐漸地與ICT資通訊技術結合或以產業別為特色的顧問公司。
l   國外的競爭對手:
國際間顧問公司型態龐雜,以傳統顧問公司前幾大而言,例如:麥肯錫、波斯頓、貝恩、IBM等,規模巨大實力堅強,根本不把台灣當作對手。而以資訊顧問、通訊技術顧問、工程顧問、市場調研顧問、醫療顧問、設備顧問、航太顧問、投資顧問、理財顧問、保險顧問、客服顧問,產業別的餐飲顧問、婚禮顧問、造型美容顧問各種型態的顧問公司為主要業務者在中小型企業規模領域而言台灣是有競爭優勢的。與中國大陸相比,台灣普遍領先大陸甚多。
l   台灣十年來有很多的轉型,有資訊顧問、通訊技術顧問、工程顧問、市場調研顧問、醫療顧問、設備顧問、航太顧問、投資顧問、理財顧問、保險顧問、客服顧問,產業別的餐飲顧問、婚禮顧問、造型美容顧問,台灣的顧問多是以技術別和產業別作區分
l   像婚禮顧問是業者自己稱呼的,因商業司並未立項,其他像是技術顧問或IC技術顧問這些所謂的資訊顧問,在近十幾年做的很熱門,像以前做ERP被定位在技術工程,也不認為是顧問,我們只認為他仍停留在技術層次。近年來中國利用高薪綁定人才,或用10倍薪資挖角台灣人才至對岸深耕市場,對台灣的顧問業急起直追,因此人才流失問題實無關服貿
l   管顧業在輔導這些企業時,也協助提升與整個產業鏈的聯結度,目前管顧業在聯結時所遇到最主要的挑戰為何?台灣的國際支援做的不好,因跨國便有語言的問題,所以很多人跟台商去中國就滿足了,導致無法和其他國家有鏈結,因此布局全球的觀念,運用在顧問產業裡幾乎是零。政府曾提出「前進國際顧問服務旗艦計畫(AKCUA)」,欲將各家優質企管公司整併後走向國際,但業者卻各懷鬼胎,多只願派出二軍,加上整合困難,導致計畫成效不彰。
三、           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後,對我國管理顧問業之可能影響?
l   管顧業已在中國生根30年,去中國是好事,使過去不合理的、沒規範的事情變得較制度化。服貿協定對於兩岸和顧問業而言是好事,因此管顧業在這次的公聽會上沒有負面的聲音。
l   兩地服務會涉及人才移動,對管顧業的規定是否夠明確?先前台灣最大的本土顧問公司,事實上是被排擠在外的,這五年能到大陸發展是透過科建顧問公司牽線。台灣的顧問業從企業在5個人、10個人的時候就在輔導,到中國去之後,人數變成500個、1000個甚至更多,台灣的顧問公司,因當初是隨台商外移,所以提供ISO(國際化標準組織)6σ(6個標準差)BSC(平衡計分卡)ERP(企業資源規劃)和工程顧問等服務以協助台商,方向為技術升級和自動化。由於30多年來,台灣顧問業絕大多數都在輔導廠商技術升級因投入者眾,將輔導ISO的價格不斷壓低,導致低價競爭,但台灣顧問業無論是在大陸或台灣發展,都應升級到品牌化,並深化其核心價值,這屬於戰略型方向,但是台灣卻只提供扶植技術型、基本型的服務,因此台灣只能停留在代工,且過去30絕大多數企業一直處於這種環境。
l   人才移動目前存在三種類型:企業主、經理人和專業人才,就顧問類而言,專業人才認定,目前共分成幾種?
培養出高質量的專門人才一直是本會努力的目標!而對於人才移動,本會目前並未有確實的統計數字可以說明,對於專業人才的認定目前本會至少有三種的認定標準,其一:管理師培訓課程及證照授予,其二:國家級管理顧問及經營顧問培訓課程及證照授予(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其三:世界級經營管理顧問培訓驗證及證照授予。而如何判斷一個專業人才的素質呢?我覺得顧問除了應具備與時俱進的專業能力之外,對於品德素養及倫理操守更是重要的衡量指標,顧問能協助企業也能危害企業,本會早已制定顧問自律公約,共計二十八條自約條款,希望從業顧問皆能自我要求謹慎遵守。
l   就現況而言,業者是否普遍將中國人才引進台灣?服貿開放後,中國當地市場對於業者而言重要性是否日趨提升?
可行,可透過跨國合作拓展通路,並善用其資源,使台灣本土管顧公司轉虧為盈。
理事長認為可行?為何?台灣有好幾個顧問公司已提供ERP服務二、三十年,但是卻虧本,後透過增資又轉型,到了幾乎快倒閉的階段,但近幾年合併後情況已改善許多,其中有一家公司藉由委託中國當地具有許多通路和廠商的顧問公司,利用既有通路協助其招攬業務,使近年財務狀況轉虧為盈,為一家瀕臨倒閉的公司經由與中國跨國合作,取得當地資源,並成功起死回生的案例。另外,亦可透過委託陸方做調查,台灣方面再進一步加值的方式合作,除此,日本公司與台灣公司合作,登陸中國大陸的成功案例也不在少數。至於業者是否普遍將中國人才引進台灣?我就不太知道了!
l   近年兩岸顧問業交流密切,中國北京國際CMC認證單位六月底將組團來台,洽商雙邊研究及合作空間,目前正計畫建立一個媒合顧問及企業的平台,藉由組成華人(含香港、新加坡)聯盟的形式,共同拓展亞洲管顧市場(中國研究能量強,且出版有「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組織相當龐大,有一百多萬家企業會員,目前北京總部有500多位行政人員。)
四、           兩岸服務貿易後,我國管理顧問業經營外國市場之效益?
l  陸商若有顧問案委託台灣業者進行,當我方派人赴陸合作時是否遇到困難?
除非台灣人才具有專才專項,中國才會要求台灣派人過去,否則中國皆傾向找當地人力成本較便宜的人才。且中國的顧問業已逐漸崛起,目前中國顧問業不見得看得起台灣的顧問業,無論是台灣的講師或顧問,都不易到中國接案,但若能力夠強,薪水都不成問題,但若能力不足,中國業者寧可不要用。雖然他們說他們是「野蠻式成長」,極需要向文明看齊或努力,不過也不見得照單全收!他們是很挑食的!除此,他們的顧問公司經營也是非常競爭,常收不到好價格,甚至必須做到「保證績效」或「創造利潤後再分配利得」或「以股份代替酬勞」等,風險及困難度都不低。
五、           其他
l   過去管顧業對於台商的輔導很多,大部分都是製造業,像現在的創業都是在服務業,目前管顧業如何提供新世代網路創業或者是新型態服務的創業?
對商品而言,首先須視企業是否具核心價值、競爭力和特色化商品;其次,領導者的個人特質非常重要,根據國外的報導及調查分析,將對創業育成的成功看法分成兩派,其中一派認為育成一個新的企業,需以領導者的特質優先考量(勝率約六成),另一派則認為應視團隊、商品、創意、人才、資金和設備的總和評價,再評斷育成是否具潛力(勝率約四成),在過去二十年來兩派一直爭論不休。
本會也有設立創新育成中心,在台北車站北門附近,現代的創業者不見得需要許多的創業準備金,也不見得需要一間實體的辦公室,許多虛擬的商品或服務根本不必出門就可以做生意了!商品的服務內容真是包羅萬象無奇不有,創意好表現好獲利好的企業,很快地就有財團或大企業想要收購!時代在改變!局勢在改變!顧問也應該要成長改變!
l   對於新世代的創業模式,管顧業是否能提供相關建議?
現在的年輕人雖具創意動機,但卻怕太過衝動,因此顧問的角色便是協助他從旁釐清事實和現況,並協助年輕人評估分析。一開始先了解創業者的觀念想法,再依創業者提供的商品進行評估,看此商品是否具有特色、差異化及市場接受度,包括如何測試市場水溫等,再則檢核他的商業模式是否具有競爭力及長遠性並盡量提供具體建議,使其產生可行性較高的做法或想法,除此,對於創業者的個性特質是否適合創業、創業者相關周邊資源是否有利於創業以及創業的風險評估與管理等,皆是顧問應該要提供的諮詢或服務。只是這些做法最好能配合相關統計數據做為參考依據,並結合相關雲端科技化工具來協助經營管理(雲端商品價廉物美,草創的企業較能負擔得起),並懂得尋求其他不同專業領域顧問的支援(沒把握的要借重他人力量),能如此,輔導績效也較容易具體的展現出來,顧問才不會成為只靠一張嘴巴,績效令人質疑的顧問了!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台灣經濟研究院專題訪談內容摘要



受訪者:中華民國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協會 黃理事長孝文
協同受訪者:中華民國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協會 林秘書長天祥
                        中華民國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協會 陳理事岳朗
訪談者:台灣經濟研究院
                    研究六所副研究員 連科雄博士
          研究六所助理研究員 周佳寧女士

訪談日期:中華民國10355日星期一下午二時
訪談地點:台北市羅斯福路29123(顧問協會)

訪談內容紀錄:

問題1.我國管理顧問業者發展模式及主要利基為何?
回答1.
過去30年來的模式及利基:
主要模式:以協助生產事業提升生產效能及協助國際品保認證、技術支援等(ISO6δ、BSCERP、工程顧問)為主。
利基:多數顧問公司跟著企業外移至中國大陸服務台商兼著服務陸商,收取顧問輔導費用及各項認證費用等,因為投入者眾,同質性高,造成彼此削價競爭,後期利潤極微薄且品質良莠不齊。
次要模式:以提供教育訓練、潛能訓練或經營管理圖書、刊物為主,利基:因為政府許多計畫尤其是職訓局開設許多免費課程或低廉課程,造成這些顧問公司營運艱困甚至倒閉者甚多,台灣經營管理者的閱讀風氣不佳,所以經營圖書刊物的也甚為辛苦。
其他模式:協助專利、智財權、財務管理、企業整併等業務逐漸增多,會計師投入顧問產業的也越來越多。這幾年來ICT科技管理技術蓬勃發展,技術工程專業人士或產業別專業人士轉兼做顧問的也越來越多。
未來的模式及利基:
M型化的模式正在展開:大者越大,小者越小
以台灣的體質 及特色建議下列模式:
A.輔導方式:由狩獵到畜牧(圈養),長期陪伴建立信任基礎
B.能量對等:門當戶對大配大小配小,隨著企業成長跟著長大
C.平價工具:善用雲端經營管理工具,支援小微型企業
D.量化價值:系統結合顧問的團隊合作模式,協助企業資源連結及整合
E.國際接軌:商城、平台集體行銷推廣並與世界接軌,企業家與顧問師的接軌

問題2.目前我國管理顧問業市場概況及主要外國競爭對手為何?

回答2.
台灣顧問產業如果去除國外品牌在台分支機構不算,加上有政府背景的生產力中心及中衛中心、資策會等不計在內,大致而言都屬於小微型顧問公司之型態,近幾年屬於ICT科技服務顧問公司陸續茁壯,規模較大。服務內容正處於轉型當中,大多數顧問公司從過去以生產事業為主的業務,逐漸轉型成為以服務業為主的顧問公司而且也逐漸地與ICT資通訊技術結合或以產業別為特色的顧問公司。

國外的競爭對手:
國際間顧問公司型態龐雜,以傳統顧問公司前幾大而言,例如:麥肯錫、波斯頓、貝恩、IBM…等,規模巨大實力堅強,根本不把台灣當作對手,而以資訊顧問、通訊技術顧問、工程顧問、市場調研顧問、醫療顧問、設備顧問、航太顧問、投資顧問、理財顧問、保險顧問、客服顧問,產業別的餐飲顧問、婚禮顧問、造型美容顧問等各種型態的顧問公司為主要業務者,在中小型企業規模領域而言台灣是有競爭優勢的。與中國大陸相比台灣普遍領先大陸甚多。

問題3.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後,對我國管理顧問業之可能影響?
(與外國廠商之競爭、合作,以及我國業者的比較優勢)
回答3
全球500大企業,最新排行榜中國大陸占了86家已逼近美國,這些企業幾乎都是國營企業,這一些企業擁有了國家90%以上的資源,高官、權貴及富二代不但把持了資源且將資金轉存進了海外(尤其美國)銀行的私人帳戶,他們也投資了一些產業,包括顧問公司在內,而這一些顧問公司多數的營業項目為:投資分析、投資操作、投資 (包括標的商品炒作如:藝術品、普洱茶、名酒、房地產)、併購、財務管理等,玩的大多是金錢遊戲。除此之外,一般顧問公司的營業項目為:教育訓練、遊學考察、證照認證、工廠管理輔導(現場管理、流程改善、效率化、合理化、自動化、標準化)、訊息管理顧問、移民協助等。普遍而言大多以仿效複製為主,極少有原創且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他們也經常複製台灣顧問公司的商品,並以低價作為競爭手段。中國大陸從2014年起將朝向內需及服務產業發展,並鼓勵民間創業(飲食業及軟件業),預期未來中國大陸的中小微型企業將會蓬勃發展,需要借助顧問經驗的機會也會增多,台灣中小微企業自力更生蓬勃發展的優質經驗及創業素質,全球排名數一數二,顧問與企業主的互動磨合下,也帶出了一些新世代的專項領域顧問師,台灣對於中小微型企業的務實經驗及文化素質,絕對勝過中國大陸許多,顧問具有競爭力,服貿協議開放與否影響不大。大致而言他們對於管理顧問的觀念、素養及實務技能,平均素質還落後台灣至少十年以上。(請參考附件一)




Soul Surfer - 詹景耀 顧問


半夜就寢前看了一段改編自衝浪手Bethany Hamilton的真實故事,2004年出版的傳記文學《靈魂衝浪:一個關於信念、家庭和重新站上衝浪板的真實故事》(Soul Surfer: A True Story of Faith, Family, and Fighting to Get Back on the Board)由AnnaSophia Robb主演的"靈魂衝浪手"(Soul Surfer)。
片中故作堅強斷臂的Bethany在一連串生活適應的挫折後終於在好友的面前崩潰,質疑上帝為何要如此對她?
艾蓮娜說了一段令我茅塞頓開的話,大意如下:
我不知道有時候會發生不好的事情,但我相信:一定會有好的事情存在~雖然我不知道是什麼?
我們常說:上帝關閉一道門時也會為我們開一扇窗
也說:上天自有其安排及道理~任何事都有它的用意
更說:任何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但在低潮中不免如Bethany般不解上天的安排,積極的人可以解讀成是上天給的生命習題,是為了另一個更好的未來作準備!
或許也可以換個角度用佛家的"無常"及老祖先的"易經"原理來思考。
人生本無常,此刻不知下一刻將發生什麼事,其因果反覆難以預料,但所謂"事出必有因"、"物極必反",發生在時空中的任何事物都互為關聯、相生相伴、循環不已~沒有絕對好,當然也不會有絕對不好~在危機發生時往往伴隨機會的產生;而機會往往也潛藏危機。
是故,人在低潮不要只看到絕望、黑暗,而忽視一片漆黑中星火可能帶來的光明;而在高峰時更要小心謹慎,留意隨時可能墜落的危險。
但在"無常"中,"存正念"、"種善因"絕對可以為自己積蓄由谷底昇起的能量。

作者:詹景耀 顧問
x

有關:恐懼 - 詹景耀 顧問


這陣子重覆看了蝙蝠俠【The Dark Knight Rises】,片中最讓人玩味再三的是有關【恐懼】及【絕望】的觀點,我的體會如下:

電影中,布魯斯韋恩將恐懼化作力量與它共存,成為蝙蝠俠,最初,他用憤怒來對抗恐懼,但這卻不是真正地面對恐懼的方式,所以忍者大師提醒他,小心使用憤怒,別讓憤怒控制了自己。

但事實是,恐懼是因為軟弱,因為無法承認自己的軟弱、無法改變自己的軟弱,所以用憤怒來武裝自己,來讓自己變得比恐懼顯得更有力量,這可以暫時性地控制自己的恐懼,但卻對純粹的惡帶來的恐懼沒有任何作用,因為那個恐懼遠遠超過人所能理解的巨大。

Blind Prisoner: You do not fear death. You think this makes you strong. It makes you weak.「你不害怕死亡。你認為這帶給你力量,但卻使你虛弱。」 Bruce Wayne: Why?「為什麼?」 Blind Prisoner: How can you move faster than possible, fight longer than possible without the most powerful impulse of the spirit: the fear of death. 「你要如何比可能辦到的速度還快,而且持續長久的戰鬥,在沒有最有力的靈魂衝擊下:對死亡的恐懼。」 Bruce Wayne: I do fear death. I fear dying in here, while my city burns, and there's no one there to save it. 「我的確怕死,我怕死在這裡,看著我的城市燃燒,而且沒有人能拯救它。」 Blind Prisoner: Then make the climb.「那就爬出去。」 Bruce Wayne: How?「怎麼作?」 Blind Prisoner: As the child did. Without the rope. Then fear will find you again.
「就像那個孩子一樣,沒有用繩子。然後恐懼將會幫助你。」

對死亡的恐懼將會幫助你得到甚麼力量?不是憤怒,而是勇氣。

為了生存,為了見到明天的第一道曙光,想要活下去就必須戰勝恐懼,唯有勇氣才能在你跌倒的時候學會自己站起來,不依賴別人。

我相信「恐懼」是生物保護自己的基本機制──因為「恐懼」,生物知道要如何迴避及因應"危險"而不讓自己受傷害。如果不知或刻意忽略「恐懼」而暴虎馮河是不負責的莽夫;但因「恐懼」而裹足不前則是懦夫。

在遇到恐懼或者失敗時,一旦轉頭逃跑,它就會永遠如影隨形般地追著你、糾纏你,唯有面對它,全力展開反擊才有機會克服、超越,或者找到其他可能性。
而承認、接受失敗正是面對失敗及恐懼的第一步~否認及逃避都只是自欺欺人,
或許騙得了別人,但騙不了自己及事實。

或許當你不害怕失敗時,失敗就不敢出現在你的四週。
作者:詹景耀 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