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顧問產業分析與未來發展趨勢 撰文:黃孝文 2013年10月20日


.從公益彩券談起

要猜一個中獎號碼何其困難!否則也不會連槓那麼多期,然而,當號碼開出後,又會覺得,就不過是6個號碼嗎!早知道!唉!只差一點點,上面的數字看起來如此簡單它不就是老婆的生日數字加上家裡的門牌號碼我怎會沒想到呢?
    要想出一個有價值的創意或想出一個有價值的經營模式何其困難!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企業虧損累累甚至結束營業!然而,當有顧問告訴老闆一個有價值的創意或顧問聽到其他顧問、講師講了一個有價值的經營模式後,又會覺得,就不過是這樣的訣竅罷了!我的想法與他的想法不過僅差一點點...,這一些創意或想法看起來也不難它也曾經在我腦海裡出現過我怎會沒想到呢?!
    每一位顧問總覺得自己很優秀!因為,一般覺得自己不優秀的人,大多不太會有勇氣當顧問,因為顧問是需要被老闆考驗的人,所以,沒有三兩三,一般也不敢上梁山!企業界的顧問其實與學術界的教授在心態上頗為相似,文人相輕的習氣至今難以革除,所以,顧問產業要談「合作」多年以來都很困難!
    即便硬要幾家公司或幾位顧問共同合作,每一個人也是心懷鬼胎...,深怕自己的核心技術被學走了而製造更多的競爭對手!這就是顧問產業的現況!

.顧問產業還是顧問慘業

全球顧問產業大多是二十人以下的小公司,其中又以五人以下的公司居多數,這些顧問公司有些是以授課為主的教導型顧問,例如:專業課程或是認證課程的顧問,例如:ISOSAPICMCI…,一般在授課後也會提供認證課程延續的相關輔導服務,有些則是以輔導為主的輔導型顧問,例如:策略、品牌、流程改善、合理化、制度化、標準化、自動化等,還有的是以某個行業別為主的達人型顧問:例如:美容、美髮、餐廳、服飾店、整體造型、婚禮...等,還有以資訊技術為主的技術顧問,例如:工程顧問、科技顧問、ERPEIPPOSCRM...等,最後,還有非上述類型的顧問,例如:投資理財、未婚媒合、人力仲介、保險、房地產...等。
    這一些顧問公司大多規模在百人以下,屬於中小微型企業,多數的業主無法創造「長期、穩定」的營業收入,市場競爭可謂激烈,價格破壞屢見不鮮,搶人才、搶案源、偷資訊大有人在!說它是「紅海」應該不為過!
    顧問產業不論賣的是「人」還是「商品」只要不是市場熱銷的或同質性高的,一般都很辛苦,普遍業績都不是太理想!有一餐沒一餐的顧問不在少數!
    顧問產業不論賣的是「人」還是「商品」只要是成效明顯的或競爭力強的,普遍業績都很好!但是,往往都集中在少數顧問身上,這一些顧問非常的忙碌,除了犧牲了家庭生活品質外甚至賠上自己的健康;如果不是以「人」為核心,那麼商品要繼續維持「競爭力」,一般而言,整個團隊也是背負著高度的競爭壓力,經常是忙得焦頭爛額!只有那些極少數具有特色差異商品且能善用組織力量的顧問公司,相較之下發展的較為順利!或許,您會問哪麼國際級的大型顧問公司是否會好一些呢?

.全球顧問產業特質分析:

全球顧問產業以美國為重心,最大的幾家顧問公司也都是美國的公司(例如:麥肯錫McKinsey、波士頓BCG、貝恩Bain、安侯建業KPMG、國際商業機器IBM),他們所販售的是:先進的解決方案、行銷分析及策略建議、數據分析與經營建議、管理系統、資源媒合、國際關係與人脈關係等,顧問人數少則上千名,多則近萬名,顧問年薪約1020萬美元居多,每家顧問公司每年投入研發經費從數千萬美金至數十億美金不等。台灣算是亞洲地區國際級顧問公司最晚進駐的國家之一(以波士頓BCG為例,至2003年才進駐台北,它輔導的企業包括Google、政府機構)。在這樣的企業上班競爭異常激烈,光是要能通過面試進去上班,就必須與全美國十大名校的高材生競爭,好不容易擠進來了也必須從見習生做起,以波士頓(BCG)顧問公司為例:
    BCG新人錄取時多獲予「協理」或「顧問」職銜。在新人對業務已有所認識或歷練成熟之後,即授予項目專案經理、董事經理、以至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BCG有提供為期10星期的實習機會予大學生及MBA學生,表現優秀的實習生在畢業後,可獲得全職的工作機會。BCG多先錄用大學生為助理。表現良好的助理可在公司資助下攻讀企業管理碩士學位,畢業後返回BCG
    公司的工作環境被批評為高壓,而一位業內人士指這本來就是一份緊張的工作,員工平均一周工作80100個小時。在公司營運策略的架構下,有許多委員會的成員分別負責擬定具體的措施和裁奪重要的決策。BCG也因此建立了「不進則退」的員工發展藍圖,即所有顧問都必須在公司的發展策略上,每兩年內要往上升遷,不斷地提高所負責的業務範圍。反之,兩年內沒有升遷上的員工則會被BCG開除。
    薪水和年終獎金是按照職位、學歷和工作經驗發放。2012年最新資料顯示,BCG年薪加年終獎金由大學本科剛畢業的協理的七萬至十萬美元MBA或博士剛畢業顧問的十四萬至二十萬美元、到合夥人的一百萬美元以上不等,BCG可說是全球薪水加年終獎金待遇最好的公司之一。
    每年超過3萬名美國大學畢業生申請250個職位,新人多半來自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商學院、牛津大學商學院、史丹佛大學商學院和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等學校。BCG2012有線電視新聞網評為全球第二難面試的公司。
    這樣一間全球性的顧問公司,前有麥肯錫顧問公司,後有貝恩、IBM等顧問公司與您競爭,他們比的不只是人才與財力,他們比的更是創新的研發能力與全球的人脈關係。

.大陸顧問產業分析:

全球500大企業,最新排行榜中國大陸占了86家已逼近美國,這些企業幾乎都是國營企業,這一些企業擁有了國家90%以上的資源,高官、權貴及富二代不但把持了資源且將資金轉存進了海外(尤其美國)銀行的私人帳戶,他們也投資了一些產業,包括顧問公司在內,而這一些顧問公司多數的營業項目為:投資分析、投資操作、投資 (包括標的商品炒作如:藝術品、普洱茶、名酒、房地產)、併購、財務管理等,玩的大多是金錢遊戲。除此之外,一般顧問公司的營業項目為:教育訓練、遊學考察、證照認證、工廠管理輔導(現場管理、流程改善、效率化、合理化、自動化、標準化)、訊息管理顧問、移民協助等。普遍而言大多以仿效複製為主,極少有原創且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他們也經常複製台灣顧問公司的商品,並以低價作為競爭手段。中國大陸從2014年起將朝向內需及服務產業發展,並鼓勵民間創業(飲食業及軟件業),預期未來中國大陸的中小微型企業將會蓬勃發展。大致而言他們對於管理顧問的觀念、素養及實務技能,平均素質還落後台灣至少十年以上。

.台灣經濟政治環境與顧問產業關聯分析:

台灣的投資環境讓外資裹足不前,因為環保意識高漲,環境影響評估嚴苛(大多需要57),有些非高污染的企業也因為種種原因而胎死腹中。政治影響經濟,經濟不佳當然影響到顧問產業的發展,因為經濟不佳所以政府絞盡腦汁不斷釋出提升經濟方案,而這一些方案很多是免費的輔導案或訓練案,而這一些「免費」的好意,卻養成企業老闆習慣於「不必付費」,也因此造成顧問產業的嚴重影響,倒閉退出市場者不在少數,再加上台灣的老闆多數不習慣未雨綢繆的找顧問協助,往往等到病入膏肓時才找顧問,此時企業能夠支付給顧問的費用極為有限,造成顧問產業營運艱困。
    不過,有些具有規模的中大型企業,它在發展階段「遭遇挑戰」才願意未雨綢繆的找顧問協助,只是這一些「花得起錢」的企業,往往找的都是國際級的大型顧問公司,這一點值得台灣本土顧問公司深思。

.具體建議:

   ()台灣中小微型企業的商機:

1.      資訊化與國際化是我們的機會:

1-1.            資訊化:將不斷創新改善的解決方案及管理工具ICT化、雲端化,讓原本遙不可及的價位平民化,如此,中小微型企業才有機會與大型企業競爭。(創新、差異化與低成本)
1-2.            國際化:與全球電子商務通路合作,將上述的優質商品行銷至全球或新興國家。蒐集全球資訊及整合國內資訊形成「大資料庫」並提供分析服務,供中小微型企業參考。(行銷、差異化)

2.      台灣人民的優質文化與素養是決勝關鍵:

2-1.   顧問輔導是一種細膩的體驗:
除了品質還需要品德!除了質感還需要感質!
品質容易學;品德難養成,質感容易仿;感質難體會!
大陸與台灣的競爭關鍵差別即在此!(差異化、優質化)
台灣10人以下的企業佔所有企業比重的90(115萬家)10人以下的企業一般都無力支付顧問費用,顧問必須透過ICT技術降低成本的去輔導中小微型企業,必須讓中小微型企業「消費得起」台灣才有機會!(需要質也要量的高素質)
      2-2.   成為令人喜歡的「羊」;還是令人害怕的「狼」?
溫、良、恭、儉、讓VS凶、狠、驕、奢、奪 (差異化、優質化)
台灣給觀光客的深刻印象是:美食、美景與美德!台灣有條件成為一個以觀光旅遊為主的島嶼,當全世界的人都認為一生必須到台灣至少旅遊一次,才不會愧對此生的時候!台灣的內需市場將會蓬勃發展,能「吸引」別人來體驗、來消費,是真正溫柔的軟實力!

   ()台灣顧問產業的機會:

      台灣的顧問除了建議認真思考上述的觀點外,下述觀點一併提供參考:

    1. 台灣顧問產業勝出的五個核心能力:

      Peter Drucker:「企業的基本功能是行銷創新」。
      Michael Porter:「競爭策略不是低成本就是差異化」。
      我認為還差一樣:優質化。
      顧問與企業皆須強化五個核心能力:
      1)行銷、2)創新、3)低成本、4)差異化、5)優質化。

2. 門當戶對的原則:

2-1. 中小企業屬性的顧問公司適合輔導中小企業等級的企業。除非已經具
有輔導大型企業的一些成功案例足資佐證,否則欲接案輔導大企業的
難度很高。
2-2. 不應該患了「大頭症」眼高手低!
一步一腳印,把品質、口碑照顧好,小顧問公司也會有長大的一天!
一味的求快、求大不見得是好事!大陸常以「大精」的三階段
發展模式進軍市場,經常企圖吞下別人,其失敗案例很多;反觀台灣,
我認為較適合「精大」的發展模式,以小博大、深化核心價值
並走出自己的特色,才是成功的關鍵。不過,終極而言「大」未必就
是好!企業能經營得「長」更重要。

    3. 聰明的顧問除了思考經濟面的問題,還會考慮哲學面的問題

除了研究技術面的問題,也會融入素養面及文化面的問題,數字與獲利並非企業經營的全部,顧問自己應該將視野提升,也才有能力輔導企業主提升視野!

     
您認為呢?